《中國中醫(yī)藥報》2012年2月29日第5版刊登我校翟雙慶的文章:《何謂“十二官之相使”》,全文如下:
何謂“十二官之相使”
《素問·靈蘭秘典論》根據(jù)十二臟腑在人體中的不同分工合作關系,將十二臟腑喻為君臣十二官,分別論述了它們的功能。
心主宰生命活動,通過神明來協(xié)調(diào)各臟腑的功能,喻為“君主之官”。張介賓注:“心為一身之君主,稟虛靈而含造化,具一理以應萬幾,臟腑百骸,唯所是命,聰明智慧,莫不由之,故曰神明出焉。”
肺主氣司呼吸,調(diào)節(jié)全身氣機,輔助心血運行,而且位高近心,猶如宰相,喻為“相傅之官”。張介賓注:“肺與心皆居膈上,位高近君,猶之宰輔,故稱相傅之官。肺主氣,氣調(diào)則營衛(wèi)臟腑無所不治,故曰治節(jié)出焉。”
肝藏血舍魂,職司謀慮,又主筋,司運動,喻為“將軍之官”。惲鐵樵曰:“肝主怒,擬其似者,故曰將軍。怒則不復有謀慮,是肝之病也,從病之失職,以測不病時之本能,故謀慮歸諸肝。”《明堂五臟論》“肝者,干也”,《爾雅》“干,也,即相衛(wèi)也”,段玉裁以為即“干身蔽目”,皆說明肝臟具有護衛(wèi)人體的作用;另外,干,含有干犯的含義,說明肝的特性為易于侵犯它臟,如乘脾,侮肺等。
膽參與謀慮而善決斷,剛正果決,喻為“中正之官”。因其具有主司人體的決斷,不偏不倚,正確處理問題的功能,而臨床上膽氣虛的病人,易出現(xiàn)易驚、易恐、多疑、不決的癥狀,故溫膽湯可治療驚悸不寧之證。《明堂五臟論》認為“膽為貫也”,貫,即貫穿,指膽的功能貫穿十二臟腑,一則膽分泌膽汁,可助六腑之消化,一則膽主決斷,可通過影響精神活動影響五臟,故又有“十一臟取決于膽”之說。
膻中,注釋凡二:一指氣海,王冰注:“膻中者,在胸中兩乳間,為氣之海。然心主為君,以敷宣教令,膻中主氣,以分布陰陽。氣和志適,則喜樂由生,分布陰陽,故官為臣使也。”二指心包絡,張琦《素問釋義》注:“膻中即心包絡,為心主之宮城也”,作為十二官之一,當指心包絡。薛雪注云“膻中亦名上氣海,為宗氣積之處,心包絡,包為膜,心君之宮室,……膻中者,宮室外之城府也。”說明膻中為無形之宗氣,心包絡乃包之血絡。程士德《素問注釋匯萃》云:“然五臟六腑合為十二臟,焉得謂無形之氣,這里的膻中當指心包絡。”張介賓亦注“按十二經(jīng)表里,有心包絡而無膻中,心包之位正居膈上,為心之護衛(wèi)?!睹浾摗吩疲?span>‘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正合心包臣使之義。”《靈樞·邪客》言:“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心者,皆在于心包絡”。故葉天士有“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zhèn)餍陌?span>”的論述??傊校ㄐ陌j)護衛(wèi)心臟,最接近“君主”,猶如內(nèi)臣,能傳達心主的情志與命令,喻為“臣使之官”。
脾胃受納水谷,運化精微以供養(yǎng)全身,猶如藏糧之所,喻為“倉廩之官”。《禮記·月令》:“谷藏曰倉,米藏曰廩”,原通指藏糧之所。五味出焉,吳??注:“脾胃和則知五味,脾胃不和則諸物失味,故云五味出焉。”《明堂五臟論》認為“脾者,裨也,為言裨助胃氣也”。裨,《說文解字》“接益也”。即脾的功能是對胃氣功能的接益或補充?!端貑?span>·太陰陽明論》將其表述為“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由于二者在功能的不可分,故將二者并稱,并在多處經(jīng)文中將二者的含義互相指代。
腎藏精,主發(fā)育與生殖,主髓養(yǎng)骨充腦,是形體強壯的基礎和智慧聰明的源泉,喻為“作強之官”,而出“伎巧”。腎主骨生髓,腦為髓海,髓充則骨強,智多生巧。說明人體格的強健與智力的聰穎,皆是由腎精,主要是先天父母之精決定。據(jù)《明堂五臟論》“腎者,引也,為言引水谷和利精神”,由于腎為“胃之關”,開竅于二陰,功能正常有使水谷正常代謝的功能,同時,“腎藏精,精舍志”,故對人體的精神活動有調(diào)節(jié)功能。
小腸受納胃中初步消化的食物,并進一步分別清濁,其精微物質(zhì)經(jīng)脾的轉(zhuǎn)輸作用運送至五臟,其水液經(jīng)下焦?jié)B入膀胱,其殘渣向下進入大腸,喻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據(jù)《明堂五臟論》“腸者暢也”,即大小腸的功能均宜通暢下行,但由于小腸的功能復雜,食物留駐的時間較長,故曰“小腸”(小暢),大腸僅傳化糟粕,功能單一,故需留駐的時間較短,因此曰“大腸”(大暢)。
大腸將水谷殘渣繼續(xù)向下傳導,稱為“傳導之官”,其將殘渣中部分水分吸收,并形成糞便排出,因而謂“變化出焉”。大腸的傳導功能與下列幾個臟腑的功能相關:一是肺的肅降,唐容川《醫(yī)經(jīng)精義·臟腑之官》言:“大腸之所以能傳導者,以其為肺之府,肺氣下達,故能傳導”;二是胃的降濁功能。三是腎的氣化功能。
三焦化氣行水,維持津液在全身的輸布暢通,三當釋為大、多,焦乃“會”之意,指空隙之處。凡體腔上下,臟腑之外組織空隙之處,均為三焦之所,被喻為“決瀆之官”,而出“水道”。另《內(nèi)經(jīng)》中三焦又有三部之意,是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腎的代稱。
膀胱是津液匯聚之處,而名為“州都之官”,州,有聚義;都,水澤所聚謂之都。膀胱在腎的氣化作用下,將津液中有用的部分升騰輸布至全身,而無用的廢料則成為尿液經(jīng)前陰排出,故曰“氣化則能出矣”。
《素問·靈蘭秘典論》論述十二臟腑的主要功能及其相互關系,強調(diào)了各臟腑既分工又協(xié)作的整體協(xié)調(diào)的重要性和心的主導作用。十二臟腑的相互關系在于“凡此十二官不得相失”。十二臟腑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發(fā)揮的功能和所處地位雖不相同,但它們的功能活動必須相互配合,相互為用,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不得相失,這種關系稱之為“相使”。如果十二臟失其相使協(xié)調(diào)的正常關系,就會“使道閉塞不通,形乃大傷”。充分體現(xiàn)了中醫(yī)整體觀思想。而在這個“相使”關系當中,心起著最為重要的作用。心為君主,君主圣明,則百官各司其職,安于其位,臟腑功能協(xié)調(diào)、正常。心主不明則神無所主,而臟腑相使之道閉塞不通,致使臟腑的功能失常。使道就是心神協(xié)調(diào)十二臟腑相互關系的通道,即血脈。而在這里,心實際上又是“神”的代名詞,強調(diào)了神在臟腑相使中的主宰作用,舉凡《內(nèi)經(jīng)》論人體生理、病理、診斷、治療與養(yǎng)生,無不把“神”放在首位,也正體現(xiàn)了這一觀點。
(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