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醫(yī)藥報》
張仲景與《傷寒論》
作者簡介
陳明,醫(yī)學博士、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華中醫(yī)藥學會仲景學說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中華中醫(yī)藥學會首席健康科普專家;中央電視臺“中華中醫(yī)藥”、北京電視臺“養(yǎng)生堂”等欄目主講專家。
師從我國著名中醫(yī)藥學家、傷寒論研究大家劉渡舟教授,潛心研究張仲景學術思想,主張中醫(yī)臨證與科研必須以中醫(yī)理論為指導,充分體現中醫(yī)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的傳統特色,強調理論聯系實際。臨床上靈活運用經方治療多種疑難雜證。著有《中醫(yī)四大經典臨證指要》叢書等學術專著13部,發(fā)表學術論文70余篇,主持研究科研課題5項,獲各級科研成果獎多項?! ?
編者按 《傷寒論》是中醫(yī)四大經典之一,內容博大精深,其六經辨證體系開中醫(yī)辨證論治之先河,其理法方藥一直被后世視為中醫(yī)臨證之圭臬。為了更好地理解《傷寒論》要旨,我們特邀請北京中醫(yī)藥大學陳明教授通俗易懂地系統講解《傷寒論》,帶讀者欣賞和學習《傷寒論》防病治病的智慧,敬請關注。
張仲景是我國東漢末年一位偉大的醫(yī)學家,因醫(yī)德高尚,醫(yī)術高超,被后世稱為“醫(yī)圣”。他撰寫的不朽著作《傷寒雜病論》,流傳于世,濟世惠民,至今仍是學習中醫(yī)必讀的書籍,書中所記載的方劑精當靈驗,近二千年來一直被廣泛有效地用于中醫(yī)臨床。
張仲景的診病技術
先介紹一個張仲景給“建安七子”之一王仲宣診病的故事。在東漢的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張仲景在荊州的首府襄陽見到了來投靠劉表的王仲宣,劉表當時是荊州的最高長官“刺史”,因治理有方,全國各地來投奔劉表的賢達成百上千。當時王仲宣年方二十一歲,張仲景一見到他就說:你看起來有病,可能在你四十歲時眉毛先脫落,眉落半年后會有性命之憂。我給你一個方子叫“五石湯”,服了這個方子就可以免除你將來的疾病。王仲宣嫌張仲景的話不好聽,勉強接過湯藥,但并沒有服用。又過了三天,二人又見了面,張仲景就問王仲宣:我給你的方子服用了嗎?王仲宣故意說:已服。張仲景說:我看你的氣色不像是喝過了我給你的藥,你怎么拿自己的命不當一回事?王仲宣雖心里不高興,但不便說話。就這樣過了20年,到了公元217年春,王仲宣的眉毛果然開始脫落,之后100多天死亡,真是讓張仲景說中了。這個故事記載見于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序》里,在宋代《太平御覽》卷722“方術部”和卷739“疾病部”也有記載,可見張仲景望診以斷死生的技術是何等的高超精確!
張仲景的學醫(yī)之道
張仲景,名機,字仲景。為東漢荊州南陽郡涅陽人,今河南省南陽市鄧州人,約生于公元150~219年,大約活了70歲,這在當時已經是比較少見的高齡了,俗話說:人活七十古來稀。那么張仲景是怎樣走上學醫(yī)道路的呢?
主觀愿望:張仲景自幼就喜歡讀醫(yī)學典故、醫(yī)林逸事,特別是人相傳頌的大醫(yī)學家的故事,更是反復誦讀,并把他們作為自己的偶像。這在他的《傷寒雜病論·原序》中有記載,他很崇尚古代大醫(yī)學家扁鵲,反復閱讀扁鵲給虢國太子、齊桓公診病的故事。
客觀事實:東漢末年有兩個歷史背景,①戰(zhàn)爭頻仍:中央集權名存實亡,諸侯割據,你爭我奪,戰(zhàn)爭頻發(fā),人民生活顛簸流離,疾病叢生。②天災不斷:在張仲景生活年代,發(fā)生大的天災就有20多起,如水災、旱災、瘟疫、地震、臺風、蝗蟲、海水倒灌、泥石流等,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疾病叢生。尤其是瘟疫,死人無數。建安七子之一王仲宣《七哀》描述道:“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啼聲,揮淚獨不還,未知身所往,何能兩相完。”據史料載:從公元171~185年間,流行5次大的瘟疫。鑒于此,張仲景立志學醫(yī)。
名家啟蒙:促使張仲景走上學醫(yī)道路的另外一個原因是他少年時代與何??的一席談。何??,為張仲景的同鄉(xiāng),官拜司空等職。據說何??看人很準,料事如神?!短接[·何??別傳》評價為:“先識獨覺,言無虛發(fā)。”很早的時候,他曾當著眾人指著曹操說:現在天下大亂,漢朝將要滅亡,能治理國家、統一天下的一定是這個人。后果如其言。所以少年的張仲景有一次慕名去拜訪何??,經過一番交談,何??對張仲景作出評價:“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后將為良醫(yī)。”意思是張仲景善于思考,深思熟慮,處事穩(wěn)重,言不張狂,這樣性格將來一定能成為名醫(yī)。何?J的評價更堅定了張仲景學醫(yī)的決心和信心。
拜師學藝:于是,張仲景就拜同郡名醫(yī)張伯祖學習醫(yī)學。張伯祖也是當時的名醫(yī),和張仲景是同鄉(xiāng)。張仲景拜師后,因天資聰穎,又肯刻苦學習,醫(yī)術很快超過了他的老師。后來,張仲景客游洛陽時,又一次與何??見面,何??大贊其醫(yī)術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襄陽府志》說:“少時與同郡何??客游洛陽,??謂人曰:仲景之術,精于伯祖。”
張仲景著書《傷寒雜病論》
張仲景寫的書叫《傷寒雜病論》,一共16卷,其中傷寒病10卷、雜病6卷。《傷寒雜病論》成書于公元205年以前,此時張仲景已50多歲了。張仲景在世時,《傷寒雜病論》保存完整,而在他逝世后的幾年間,即開始散亂,但并沒有丟失。因竹簡容易散亂,不易保存。公元105年,蔡倫在前人的基礎上改造了紙張的制造技術,使我國的文字記錄方式脫離了使用竹簡的時代。但由于造紙技術及產量的限制,紙張使用并不普遍。在《傷寒雜病論》散亂四、五年之后,由魏晉的一個太醫(yī)令叫王叔和的人,對張仲景遺著的傷寒部分進行“撰次”整理,改名為《傷寒論》,后又流落到民間。至北宋時,經國家“校正醫(yī)書局”的校正,整理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傷寒論》,史稱宋版《傷寒論》。
《傷寒論》的學術成就
1.總結了我國漢代以前醫(yī)藥成就,將醫(yī)經理論與臨床實踐密切結合起來。
2.創(chuàng)立了“六經辨證”(六經辨證是中醫(yī)的一個主要辨證方法)的理論體系,以理、法、方、藥相結合的形式論述了多種外感疾病和許多雜病的辨證論治。
3.開創(chuàng)了中醫(yī)辨證論治先河,使辨證論治的診療原則在中醫(yī)臨床醫(yī)學上確立下來,并且作為中醫(yī)特色之一沿用至今。
4.創(chuàng)制與保存了諸多精當靈驗的方劑及劑型。有湯、丸、散、含咽、灌腸、肛門栓劑等不同劑型,共有112方。
總之,《傷寒論》的問世為中醫(yī)臨床醫(yī)學樹立了里程碑,同時也是《中醫(yī)方劑學》、《中醫(yī)藥劑學》、《中醫(yī)護理學》等多學科發(fā)展的基礎。
什么是傷寒和六經
傷寒
傷,是“感受”的意思;寒,統指外邪,也就是一切外來的邪氣統可稱為“寒”,當然也包括外來的“寒”邪本身。所以“傷寒”就是“感邪”的意思。“傷寒論”就是論述感受邪氣后所發(fā)的疾病及其并發(fā)的疾病,比如我們通常得的感冒,在《傷寒論》中稱作“太陽病”,如果太陽病沒有得到及時、正確的治療,就有可能轉化為心臟病、腎臟病、脾胃病等諸多疾病,這些都是《傷寒論》中所論述的內容。
需要注意的是,中醫(yī)所說的“傷寒”與西醫(yī)所說的“傷寒”、“副傷寒”傳染病不是一個概念。
六經
六經,即太陽經、陽明經、少陽經、太陰經、少陰經、厥陰經的統稱,每一經又分手、足二經,所以實際上是十二條經脈,稱為“十二正經”。六經辨證就是根據六經以及它們所配屬臟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特點,來對臨床上所出現的疾病進行定位、定性的過程,從而判斷出某種疾病是屬于哪一經、哪一臟或哪一腑,從而采取相應的治法和方藥。
值得一提的是,《傷寒論》的六經是經脈、臟腑、氣化的統一體,既包括十二經脈,又內涵十二臟腑。所謂的六經病,既有十二經脈經氣不利的病癥,也包含十二臟腑生理功能失常所出現的病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