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醫(yī)藥報》2013年3月7日第五版刊登我校張揚的文章:《補腎祛寒治?侗浴罰?全文如下:
補腎祛寒治?侗?
——焦樹德經驗方應用心得
痹證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之一,是由于機體正氣不足,衛(wèi)外不固,風寒濕熱諸邪侵入人體,使氣血凝滯、經絡痹阻而致肢體關節(jié)疼痛,不論男女老幼皆可罹患。臨床常見肢體、肌肉、關節(jié)等處疼痛、酸楚、麻木、重著、屈伸不利或關節(jié)腫脹等癥狀,而病勢頑固,常纏綿反復。
頑痹又稱?侗浴?“?侗?”這一病名,是焦樹德先生在1981年提出的,主要指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強直性脊柱炎等具有關節(jié)變形、骨質受損的疾?。ū圆。┒?。以補充行痹、痛痹、著痹分類的不足。其病因是風寒濕之邪與痰瘀互結,導致關節(jié)腫脹疼痛畸形。
筆者是在讀醫(yī)學生,寒暑假期間侍診山西省長治市中醫(yī)醫(yī)院李曉艷主任醫(yī)師,見其于此類痹證中屬腎虛寒盛證者多靈活運用焦樹德先生的經驗方補腎祛寒治?短潰?辨證準確,臨證加減,皆獲佳效。該方組成:川斷、熟地各12~15克,補骨脂、淫羊藿、桂枝、赤、白芍各9~12克,制附片6~12克,骨碎補10克,獨活、牛膝、知母各9克,蒼術6克,威靈仙、炙虎骨(現已禁用)各12克,防風、炙山甲各6~9克,伸筋草20~30克,麻黃3克,松節(jié)10~15克?;⒐强捎猛腹遣?span>20克、尋骨風15克、自然銅(醋淬、先煎)6~9克,三藥同用以代之。
筆者學習老師的經驗,并結合自己的侍診感悟,擬方予老師過目并施治多例?侗裕?亦得滿意的效果。
以下是李曉艷的一則醫(yī)案:
王某,女,44歲。2012年7月11日初診?;颊哳^困疼3月余,一周前加重,頸部疼痛,左上肢麻木困痛,受涼受風加重。測血壓144?M96mmHg,頸部X片顯示頸椎生理曲度改變,C4、C5椎體骨質增生。食欲不振,大便一日1~2次,小便清長,舌質淡紅,舌苔白膩,脈象沉細。診斷為?侗隕魴楹?盛證。處方:補骨脂10克,制附片9克(先煎半小時),桂枝12克,羌活12克,獨活12克,姜黃10克,葛根10克,威靈仙12克,白芍10克,赤芍10克,防風12克,麻黃6克,知母10克,紅花10克,制乳香6克,制沒藥6克,炒白術10克,陳皮10克。水煎服,7劑。
藥后諸證減輕,仍守上方去陳皮,加黃芪15克、雞血藤20克。7劑,水煎服。再診時,頭困疼現象已大大減輕,食欲正常,大小便正常。守二診方7劑鞏固療效。
本案李曉艷根據頭困疼,左上肢麻木,受涼受風加重,舌苔白膩辨為風寒夾濕;小便清長,舌質淡紅,脈象沉細診斷為腎虛寒盛證,為?侗裕?處以補腎祛寒治?短蘭蛹?。方中覉A構侵?補腎陽、壯筋骨,制附片壯腎陽、祛寒邪,以桂枝、羌活、獨活、威靈仙搜散風寒濕邪,白芍養(yǎng)血榮筋。以防風散風,麻黃散寒,姜黃、葛根走肩背、祛風寒。赤芍化瘀清熱,知母滋腎清熱防溫藥化熱。最后以白術健脾,陳皮行氣。方證對應而取捷效。待疼痛減輕后再加益氣活血藥以培正固本。
以下是筆者參與擬方的一則醫(yī)案:
馬某,男,49歲。2013年1月18日初診?;颊哐郏⊥雀∧[,兩膝兩踝關節(jié)腫大、變形、疼痛一年余,關節(jié)不能自由屈伸,行走不便,并逐漸發(fā)展至兩手指關節(jié)腫大疼痛,多方治療收效甚微。伴有汗出,手心足心發(fā)熱,大便一日1次,小便黃赤,舌苔白膩,脈象弦數。診斷為?侗隕魴楹?盛證,并有化熱跡象。筆者擬方:秦艽10克,川斷18克,制附片6克,骨碎補18克,桂枝10克,赤芍12克,白芍12克,知母10克,羌活12克,獨活12克,防風12克,麻黃3克,威靈仙12克,土鱉蟲8克,白僵蠶10克,桑寄生30克,杜仲12克,牛膝15克,茯苓15克,炒白術10克。水煎服,7劑。
藥后疼痛減輕,守上方去秦艽、土鱉蟲、白僵蠶,改制附片9克、桑寄生20克、杜仲10克,加補骨脂15克、雞血藤20克,水煎服,7劑。
服后病變各關節(jié)仍有變形,但已能輕微活動,可拄杖行走。予上方加黃芪30克,囑常服。
本案筆者根據腰困疼、小腿浮腫、舌苔白膩辨為腎虛濕滯,汗出、手心足心發(fā)熱、小便黃赤、脈象弦數雖有標熱像,但實質為寒。因為該患者腎虛明顯,故多加了補腎壯陽之藥,如杜仲、制附片等;患者關節(jié)疼痛,故多加舒筋活絡之藥,如羌活、獨活、威靈仙等;此類痹證患者,病邪已深伏筋骨,應取痰瘀同治法,故加蟲類搜風藥,如土鱉蟲、白僵蠶;又此病已有時日,有郁久化熱之像,加知母、赤芍清熱。蟲類藥搜風活絡之性強,當中病即止,所以后續(xù)治療中去蟲類藥,重加培補脾腎的黃芪、補骨脂,又加活血養(yǎng)血的雞血藤,以鞏固療效,扶正同時不忘祛邪。
綜上所述,焦樹德先生的補腎祛寒治?短藍災瘟??侗隕魴楹?盛證有很好的療效,臨床運用時應注意辨證,靈活加減。同時,筆者認為,在治療此類痹癥患者時有5點需要注意:1.寒濕郁久必化熱,需適當配以清熱藥。2.久痹損傷筋骨,需配養(yǎng)血通絡藥。3.腎為先天之本,主骨,脾為后天之本,是氣血生化之源。需配補腎健脾藥,固先后天之本,才可使氣血得養(yǎng),筋骨得復,脈絡得通,正氣充沛,則祛邪有力。4.蟲類藥搜剔之力強,卻易損傷正氣,用時中病即止,不可多用。5.久痹痰瘀深伏筋骨,應特別注意化痰行濕活血,這可明顯減輕患者的痛苦,且血脈通暢有利于后續(xù)治療。
(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