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醫(yī)藥報》2011年12月29日第5版刊登我校翟雙慶的文章:《黃帝內經》的成書與流傳,全文如下:
《黃帝內經》的成書與流傳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xiàn)存醫(yī)學文獻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包括《素問》和《靈樞》兩部分,各81篇,共162篇。它比較全面地闡述了中醫(yī)學理論的系統(tǒng)結構,反映出中醫(yī)學的理論原則和學術思想,構建了中醫(yī)學理論體系的框架,為中醫(yī)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中醫(yī)學發(fā)展史上出現(xiàn)的許多著名醫(yī)家和眾多醫(yī)學流派,從其學術思想的繼承性來說,基本上都是在《內經》理論體系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歷代不少史學家和醫(yī)學家們對《內經》編纂成書的時代進行了考證,一般認為《內經》雖冠名“黃帝”,但絕非黃帝書寫。
黃帝其人及托名
實際上,黃帝并非一個人,它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的一個氏族,居住在我國西北方,在現(xiàn)河北張家口涿鹿一帶。后黃帝氏族與炎帝氏族相合,打敗了蚩尤,入住中原。到了春秋時候,這個氏族又稱為“華族”,這就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也就是漢以后所謂“漢族”的祖先。
正因為黃帝氏族是華族的始祖,歷代都以自己是黃帝子孫為榮,而且為了追本溯源,也常把一切文物制度,都推源到黃帝,托名為黃帝所創(chuàng)造。當時的學者為了使自己的學說更容易為世人所接受,將其著作冠以“黃帝”以取重,也就成為一種風氣。正如《淮南子》說:“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托之神農、黃帝而后能入說。”
現(xiàn)存《內經》的162篇文章,基本上每篇都有自己的主題,即各自成篇而語言風格又不一;《內經》中引用了《奇恒》、《五中》、《陰陽》、《脈要》、《上經》、《下經》等以前的古醫(yī)經著作,并在很大程度上保留著秦漢醫(yī)學文獻的本來面目;還有一部分是出自后人的增補,如五運六氣的內容。此外,現(xiàn)存《內經》的內容中還顯露出許多學術觀點的分歧,甚至自相矛盾之處。這些說明《內經》決不是出自一人的手筆,也不是一個時代、一個方域的醫(yī)學成就,而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眾多醫(yī)家們經驗的總結匯編。這也就清楚地說明了當時書以“黃帝”名,僅是托名而已。
《內經》成書年代
對《內經》具體成書年代,醫(yī)家則有不同認識,主要有成書于春秋戰(zhàn)國、西漢、東漢等幾說。之所以有不同的觀點,主要緣由有二:其一,缺乏確鑿文物文獻證據(jù),推理推測多于考證,因而說服力不夠。這一點,由于成書年代久遠,古文獻佚失較多,不可避免。其二:對“成書”概念認識不一,造成混亂,經過研究,這一點是可以避免的。成書,指通過書面語言把中醫(yī)學理論記錄下來,使之成為書卷。它應與醫(yī)學思想的形成和流傳有所區(qū)別,從《史記》可以看出,在春秋戰(zhàn)國和秦朝,有些中醫(yī)學思想和理論已經形成,并通過口傳和師承流傳下來;另外,《內經》由多篇組合,也不能由某一篇的成篇來確定《內經》整部書的成書?;谶@一認識,我們認為《內經》成書年代的確定,當以《黃帝內經》作為一部書的名稱,以文獻記載為依據(jù)。
《內經》成書年代的下限
《黃帝內經》之名,在史籍上首見于《漢書·藝文志》。《漢書·藝文志》是班固據(jù)《七略》,“刪其要,以備篇籍”而成。《七略》則是西漢末劉向、劉歆父子奉詔校書時撰寫的我國第一部圖書分類目錄,其中分工校方技類書籍的是朝廷侍醫(yī)李柱國。史載李柱國??贬t(yī)書的時間是在西漢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稘h書·藝文志》中《方技略》載有“《黃帝內經》十八卷、《外經》三十七卷,《扁鵲內經》九卷、《外經》十二卷,《白氏內經》三十八卷、《外經》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合為“醫(yī)經七家,二百一十六卷”。故此認為西漢末成帝年間,《黃帝內經》十八卷本已成書問世,而此時亦應為《黃帝內經》成書年代的下限,即最晚成書于西漢末年(公元前26年)。
《內經》成書年代的上限
從歷史文獻記載上推,《史記》可作為《內經》成書上限的一個重要標志?!蹲髠鳌贰ⅰ秶Z》和《戰(zhàn)國策》等先秦史書,記載醫(yī)事甚少,且未將醫(yī)學與黃帝聯(lián)系起來?!妒酚洝分暗摹秴问洗呵铩?、《淮南子》等也無《內經》的記載?!妒酚洝窞樗抉R遷所作,屬官方史志之類,寫成于作者入獄(公元前99年)之后,《史記》記載了上自黃帝下迄漢武帝長達三千多年的歷史,并專為戰(zhàn)國的秦越人(扁鵲)、漢初的淳于意(倉公)兩位醫(yī)家作傳,記錄了一批古醫(yī)籍書目,但未見《黃帝內經》的書名。說明當時《內經》還未出現(xiàn),故可以認為《內經》匯編成書的時間當在《史記》之后,而此時亦應為《黃帝內經》成書年代的上限,即最早成書不早于《史記》成書年代(公元前99年)。
《內經》的流傳
按照《內經》成書的最晚年限計算,到今天也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期間幾隱幾現(xiàn),頗具傳奇色彩。
據(jù)查證,現(xiàn)存文獻中最早記載《黃帝內經》的是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該書載有“黃帝內經十八卷。”然當時既未指出《內經》就是《素問》和《靈樞》,也未見《素問》、《靈樞》之名。
《素問》的流傳
《素問》之名,始見于東漢末年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張仲景在序言中說:“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并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
其后,晉·皇甫謐首次提出《內經》包括《素問》和《針經》兩部分。如《針灸甲乙經》中說:“按《七略》、《藝文志》,《黃帝內經》十八卷,今有《針經》九卷,《素問》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內經》也。”
《素問》流傳至唐代,早已損殘散失不全。王冰對照家藏“張公秘本”,對殘缺不全的“世本”做了大量的補亡、遷移、別目、加字和削繁等工作,加以注釋并重新編次,使《素問》恢復到八十一篇舊數(shù),并以二十四卷本行世。
宋代仁宗嘉?v年間(公元1056年),高保衡、林億等人奉朝廷之命??贬t(yī)籍,對王冰本再行考證,定名為《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林億等的校本,即今之所見《素問》的原型。
宋以后的元、明、清各代,皆據(jù)林億等的校本進行翻刻,未再改易,明·顧從德影宋刊本《素問》堪稱善本,為今所據(jù)。
《靈樞》的流傳
《靈樞》最早稱為《九卷》,也初見于張仲景《傷寒雜病論》?!鹅`樞》之名,始見于唐·王冰次注的《黃帝內經素問》序和注中。他在《素問》正文中,《靈樞》與《針經》常并稱。說明《針經》、《九卷》、《靈樞》為同一本書。
《靈樞》傳至宋代已是殘本,宋哲宗元?v七年(公元1092年)有高麗使者來華獻書,其中有《黃帝針經》,哲宗于次年正月即詔頒高麗所獻《黃帝針經》于天下,使此書復行于世。惜北宋之末,南宋之初,處于歷史動蕩,戰(zhàn)火紛飛時期,許多書籍被損毀,《針經》亦在劫難逃。
南宋紹興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史崧“校正家藏舊本《靈樞》九卷,共八十一篇,增修音釋,附于卷末,勒為二十四卷。”史崧校正的《靈樞經》,后人未再改動,成為元、明、清續(xù)刻的藍本。
(宣傳部)